探秘敦煌壁畫中那些精美的古樂器
寫在前面:
關于音樂,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對其有所記載,古書《禮記·樂記》說:人情有所樂,則發之于聲,寄之于音,故自生民以來,即有聲樂。的確,音樂是人類不能缺少的語言,它也是人類靈魂的升華、精神的寄托。
敦煌壁畫中有一個極為壯觀的音樂世界——即壁畫中描繪有大量的古代樂舞表演和樂器圖像資料。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、榆林窟、西千佛洞、東千佛洞、五個廟五處石窟。以莫高窟的規模最大,有492個洞窟。其中有音樂的洞窟240個,拉弦、彈撥、吹奏、打擊四大類樂器齊全,共四千余件,將天樂、俗樂融為一體。
◆
琵琶
唐代詩人岑參寫:“涼州七里十萬家,胡人半解彈琵琶?!睆棑茴悩菲髦校攲倥眠@件樂器最有代表性。僅在莫高窟中所繪制的數量就多達700余件。無論在小型樂器組合、大型經變樂隊,甚至不鼓自鳴中都能尋見它的蹤影。仔細尋覓我們會發現,敦煌壁畫中,飛天、菩薩等彈奏最多的也是琵琶,橫抱琵琶演奏的畫面散落在洞窟的各個角落。
▼
五弦
五弦又稱五弦直項琵琶,曾一度盛行于唐代,入宋以后逐漸走向消亡,取而代之的是四弦琵琶。唐代詩人對五弦特別偏愛,他們在許多詩歌中描繪著五弦琵琶的妙響。張祜的《王家五弦》中云:“五條弦出萬端情,捻撥間關漫態生。唯羨風流田太守,小金鈴子耳邊鳴。”韋應物的《五弦行》中也有:“美人為我彈五弦, 塵埃忽靜心悄然”之句。元稹也作有《五弦彈》長詩。
現今世上唯一一件唐代五弦直項琵琶“螺鈿紫檀五弦琵琶”留存在日本正倉院。據說,它不光可以當琵琶彈,還能當吉他、三弦琴、甚至冬不拉。而且極度華麗,唐代的螺鈿鑲嵌技巧被它發揮到了極致。
▼
阮咸
阮咸歸屬琵琶之類(琵琶的種類好多)。該詞出現在唐代。緣于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善彈這件樂器,因而得名。它與五弦琵琶有著極其相似的命運。唐朝以后開始逐漸失去主流地位,之后被宋代的月琴所取代。然而,敦煌壁畫中卻留下了大量它的身影。有的琴體飾以花紋重彩,有的琴體卻形似花瓣。
▼
琴
作為弦樂之首的古琴,也多次出現在敦煌壁畫中,據學者研究,僅在莫高窟中,古琴至少出現將近20次。漢晉時期確立了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,并傳承至今。在《詩經 · 關雎》中也有“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”這樣的詩句,古琴的孤獨性從誕生之初就已被注定。
▼
箏
相比古琴,古箏的塵世性則是在順應歷史中形成的。最初為五弦,逐漸遞增至唐代,形成十二弦與十三弦箏并存的格局。近代古箏的弦數常用為21弦,能實現自由轉調。
▼
海螺(法螺)
在《妙法蓮華經》中有這樣的記載“今佛世尊欲說大法,雨大法雨、吹大法螺。”可見它有著樂器和佛教法器的“雙重身份”。
▼
笛子
笛子是吹管樂器中的主要樂器,豎笛,古代豎吹竹制管樂器,又名直笛、豎吹、單管、中管、幢簫等,現統稱為洞簫;橫笛,竹制而成,古代又稱“長笛”、“橫吹”、“胡篪”等。從壁畫上中看,笛子始見于北涼,歷代延續直至宋、元。
▼
箜篌
箜篌作為外來樂器,也曾在我國隋唐時期的宮廷音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,古人將之奏出的聲音比喻為仙樂。對此,它在敦煌壁畫中也有呼應性的體現:數量僅次于琵琶,約有200余件。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,多為三角形框架,弦數較少。輝煌于唐,在元明消失,20世紀在幾代音樂人的研究下又重新面世。
▼
腰鼓和羯鼓
腰鼓在我國的歷史悠久,它的特征為細腰,鼓形如兩個大腕,底部對接。腰鼓的演奏方式是系于腰間,或置于身前距地演奏,用手或鼓杖敲擊發聲。
羯鼓之名始見于南北朝,盛行于唐。唐代羯鼓是樂隊首席,居指揮的地位。文獻記載,唐明皇就能擊羯鼓。
▼
拍板
木質碰奏體鳴樂器,又稱檀板、綽板,簡稱板。敦煌拍板圖形,始見于初唐,大小樂隊合奏中都有,時代越往后越多,有時一個樂隊出現多個拍板,看起來拍板在樂隊中起到指揮的作用。
寫在后面:
看到這里,不難發現各類彈撥、吹奏、打擊類樂器在敦煌壁畫中匯聚一堂,高度成熟的大唐樂舞形式在此已一覽無余。音樂的古典氣質不僅僅從旋律中透出來的,不光是有嚴謹而完整的結構、優雅而曼妙的旋律、更重要的是豐富而深邃的思想內涵,這些才是古典音樂“高雅”的根源。就像現在,我們依然可以透過美麗的敦煌壁畫聽到屬于人類最圣潔的情感、發自心靈最深處的呼喚和最崇高的理想。那是千古的生命里,一份說不出、道不盡的感動,那才是你從未經歷過的中國古典音樂之美。
敦煌音樂,既真實,又虛幻。真實存于雋美的壁畫中,虛幻在于它難以捉摸與重現的聲音里,也吸引著我們繼續去研究和探索……
【來源:敦煌智慧旅游】
※